美欧之间的贸易拉锯战,这两年可以说是一波接一波。这次的风头,轮到了欧盟主动提出要立法取消美国工业品的关税。消息刚一出来,欧盟内部立刻炸锅,德国、法国等出口大国的行业协会和议员纷纷跳出来吐槽,说这就是自己打自己脸。外界都在问,欧盟这是认输了吗?这就把主动权和市场白白让给美国?事情的来龙去脉其实很清楚。
特朗普那套“美国优先”一直没变调门。8月21日,欧盟和美国一起高调宣布所谓的“对等、公平、平衡”贸易协定。看上去说得挺好听,实际上让步的全是欧盟。协议白纸黑字写着:欧盟对美贸易要承担15%的基础性“对等关税”,钢铝等品类还要加收50%的高关税。原本欧盟想争取和英国一样的10%关税待遇,结果啥都没谈下来。再看看欧盟的承诺,2028年前要买走7500亿美元的美国产品,还得对美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开绿灯,甚至在碳关税政策上也要给美国网开一面。
美国给的“好处”是什么?就是确认对欧盟产品征收15%关税,剩下的条款全是欧盟在妥协。欧洲媒体形容这份协议是“美国羞辱欧盟”,其实一点也不过分。更让人无语的是,欧盟高层还吹这协议是“次优选择”,说至少避免了特朗普威胁的30%惩罚性关税。可协议刚落地,美国商务部立马玩花样,把407种钢铝制品也拉进了50%高关税的名单,连带着含钢铝的汽车零部件都在内。纸面上的15%“对等关税”,什么时候能轮到欧盟自己说了算?
答案很现实——主动权一直都在美国手里。其实欧盟之所以这么被动,很大程度就是被自身结构性短板掣肘。对美国出口太依赖,让欧盟在谈判桌上基本没底气。2024年,欧盟对美国出口3700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13%,顺差2459亿美元。要是没有美国市场,欧盟马上就得面对六百多亿美元的贸易逆差。更夸张的是,欧盟企业在美国的投资已经达到3.64万亿美元。只要特朗普一句话,欧洲企业在美国就能被卡得动弹不得。
安全上欧盟同样靠着美国,北约这把保护伞下,成员国只能点头把国防开支提高到GDP的5%。这可不是小数目,意味着欧洲要把更多预算花在买美国产品和军火上。其实欧盟也不是没反制手段,比如服务贸易、农产品或者数字监管。问题是欧盟内部根本拧不到一块儿去。德国、法国这些出口大国怕得罪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又各有自己那点小算盘。大家都在算计,不想为反制美国买单。美国看得明明白白,顺手就来一套“分而治之”。
欧盟最后只能在压力下认栽,签下这种“吃亏协议”。这样的妥协,让欧盟被“收割”的速度更快。欧盟对美出口商品的关税本来只有2.5%到5%,现在一下子涨到15%,有些还直接加到50%。出口受限,欧盟经济肯定要吃亏。欧盟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对美出口同比已经掉了10.3%。欧洲经济本来就靠出口拉动,出口一旦大幅下滑,整个欧盟都得跟着倒霉。德国、意大利这些出口大国其实最怕反制美国,说白了就是怕自家企业吃亏。
耶鲁大学的研究也说得很清楚,这波关税战短期内让欧盟GDP每年损失大约0.3%,长期也有0.1%的损失。欧洲企业赚不到钱,就会跑去美国或者其他国家投资避税,欧洲本地的投资和产业链只会越来越弱,时间长了后果只会更糟糕。也挺讽刺,欧盟明明知道美国这是明抢,还是只敢靠让利和妥协,幻想能保住跨大西洋的那点体面。美国这边连遮羞布都懒得披,直接把“保护费”写进协议里。
现在美方连借口都不编了,公开跟欧盟要价,关税、投资、能源一条龙服务。欧盟呢?只能一再让步,真不敢硬刚。欧盟内部的反对声音现在越来越大。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直接说,对美国产品免税就是“自打耳光”,欧盟得重新谈。这个协会代表着3600家欧洲企业,怕的是工业根基被砸了饭碗。欧洲农业游说团体同样不满,觉得欧盟的妥协让农业成了欧美“握手协议”的买单人。欧洲农产品大多数还得被美国征收15%关税,根本没得到互惠。农业利益被冷落,反而汽车行业得利最大,行业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