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王敏
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仅为156美元的相对封闭的经济体。2024年,中国已成为人均GDP1.34万美元的开放经济体。目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以及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制造业GDP全球占比的变化趋势令人瞩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制造业GDP全球占比在1997年至2002年较为平稳,但自2002年起经历了快速上升。这一现象主要由于中国效应。中国的制造业GDP全球占比在2004年约为8%,而到2021年已达到30%左右。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这可从多个视角进行分析。
视角一: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转变
1978年,中国的出口和进口总额均为100亿美元左右,占全球贸易的比重约为1%。至2023年,中国的出口额已达到3.56万亿美元,进口额为2.7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15%和11%。2024年,中国实现了8千亿美元的贸易顺差。
在经济学研究中,贸易产品分类方法众多,其中一种常用的分类方式将货物贸易产品划分为四大类别:原材料、中间品、消费品以及资本品。在这些商品类别中,原材料的生产高度依赖于国家的资源禀赋;消费品通常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中间品和资本品则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其中资本品的资本密集程度高于中间品。
观察中国进出口模式的演变,1992年,中国进口比例最高的是中间品和资本品,而出口占比最高的是消费品。1992年中国在全球经济版图中的角色是大量从高收入经济体进口资本品和中间品,并向高收入经济体出口消费品,属于“两头在外”的来料加工贸易模式,且进出口高度依赖高收入经济体。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资本品在进口商品中的比重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增长后,于2004年开始显著下降,峰值曾达到40%,目前降至30%。与此同时,中间品的进口占比也呈下降趋势,而消费品进口占比在缓慢上升。原材料进口占比则快速上升,且已成为进口占比最高的产品类别,这包括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类商品。近年来,由于我国电动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对金属锂、镍等原材料的进口需求也随之增加。
在出口方面,我国早期主要以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为主导,曾有“四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说法。在过去30年,消费品的出口占比迅速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则显著上升。
总结而言,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因此在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两头在外”模式。在随后的30年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的上升,我国经历了经济结构转型,资本品出口占比持续上升,至2004年就已占出口总额的41%,自此一直成为我国第一大产品出口类别,涵盖机器、设备等多种产品。与此同时,原材料、中间品和消费品的出口占比则持续下降。在进口方面,主要变化表现为原材料进口占比的持续大幅度上升,资本品进口先上升后下降,中间品进口占比持续下降,消费品进口总体呈现小幅上升态势。进口和出口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变化。
过去20年间,中国与全球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不断深化。2000-2023年间,中低收入经济体在中国资本品出口总额中的占比从16.5%激增至41.5%,并仍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这一变化表明,全球发展中国家已开始逐步进入工业化进程,而中国为他们提供了大量中间品和资本品。与此同时,全球南方国家逐步取代高收入经济体,成为中国原材料的最主要供应国。中国与全球发展中国家在贸易上已形成互补关系。
视角二:中国对外投资的转变
自2000年起,中国的直接对外投资经历了显著的增长。21世纪初期,中国直接对外投资规模相对较小,仅为数十亿美元,2024年达到1700亿美元,这一数额已高于外国对中国的投资总额。截至202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投资2.9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荷兰。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分为两大类:对外投资并购和绿地投资(指跨国公司等投资主体依照东道国法律在当地新建资产所有权归外国投资者所有的企业,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传统方式)。
在早期阶段,对外投资并购占据了较大比重。从2004年至2011年,对外投资并购占对外投资总额的42%。2004年起,中国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生产上开始展现出比较优势,其全球市场份额逐渐增加。由于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复杂度高、知识和技能要求强、市场准入壁垒高,通过并购海外企业,中国企业能够快速获取相对先进的制造技术、品牌影响力和成熟的国际市场渠道,实现转型升级和国际化扩张。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技术突破和市场扩展的最优策略之一。随后,并购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而绿地投资的比重则逐渐上升。
自201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制造业对外投资的占比显著增加。基于投资至第一目的地国的数据统计,制造业投资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重从2014年的7.8%跃升至2015年的13.7%,并在2015-2023年间保持在平均15.5%的水平,长期位居中国对外投资行业排名前三。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国际贸易冲突和地缘政治冲突的影响。
视角三:全球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全球产业转移遵循一定的普遍规律。由于制造业生产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企业倾向于将生产活动集中于中心地区或中心城市,以降低聚集成本。这种现象在中国尤为明显,许多人才选择前往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正是由于这些大城市所具备的规模经济效应。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产业的进一步集中,劳动力、土地、交通等成本逐渐上升,导致产业开始向周边地区外溢。例如,深圳的发展最早受益于香港的外溢效应。历史上,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首先向欧洲大陆外溢,随后扩散到美国,再到日本、东亚“四小龙”和中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产业转移的外溢阶段。与以往不同的是,中国的产业转移呈现出多方向发展的态势,在东南亚、中南美洲、北美洲地区都可以看到中资企业的投资活动。
展望:中国与全球南方经济合作的意义与挑战
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影响,涵盖了国际贸易与对外投资领域。这一影响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紧密相关,该倡议对全球中低收入经济体,特别是非洲与东南亚地区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些地区,不少经济体人均GDP仅为1千美元左右,但劳动力成本低廉未能有效转化为工业生产能力。关键因素在于基础设施的极度落后以及工业生产能力的严重不足。
全球发展中国家在追求工业化的过程中,与中国一样,基础设施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从这一视角出发,中国政府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设施合作的倡导,对于全球发展中国家及南方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进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世界银行在2019年发布的报告中对“一带一路”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仅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就缩短了8.5%的运输时间,增加了相关经济体7.6%的外商直接投资,并帮助全球760万人口摆脱了极端贫困,帮助3200万人口摆脱了中度贫困。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一带一路”在全球经济中的作用与影响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长聘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