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自8月1日起对菲律宾输美商品加征20%关税,较4月公布的税率再升3%。这一举措犹如一记重锤,不仅打破了菲律宾政府此前通过扩大采购美国货换取贸易优惠的幻想,更让这个东南亚国家在经济与战略层面陷入双重困境。
菲律宾近年来在南海问题上的激进姿态,本以为能换来美国的安全承诺与经济红利。自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推动南海仲裁案,到马科斯签署法律将裁决内容纳入国内法,菲律宾不断配合美国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动,甚至开放新增军事基地供美军使用。然而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却撕下了所谓“盟友”的温情面纱:美国对菲律宾的贸易逆差虽仅49亿美元,却成为加税的借口,而同期对越南的贸易逆差高达1235亿美元,却通过协议将关税降至20%。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暴露出美国在亚太战略中“利用但不保护”的本质。
马科斯(资料图)
关税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菲律宾的经济命脉。电子、纺织、农业三大支柱产业原本利润率不足5%,20%的关税直接导致出口成本激增。以电子行业为例,菲律宾8月电子产品出口额达3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2.9%,但高关税可能削弱其在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农业领域同样惨淡,2023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4.3%,椰子、芒果等主要出口商品面临美国市场的进一步收缩。更严重的是,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显现:比索汇率持续贬值,进口成本上升推高国内通胀,2023年12月大米价格同比上涨19.6%,普通民众生活压力骤增。
菲律宾政府的应对措施显得捉襟见肘。马科斯计划本月赴美谈判,试图将税率降至10%,并确保半导体等关键出口免遭新关税。但这种“以市场换关税”的策略,本质上仍是将经济主权拱手相让。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明确表示,谈判议题包括要求菲律宾开放猪肉、家禽市场及扩大医药准入,这意味着菲律宾不仅要承受现有产业的冲击,还需为美国资本让出更多市场份额。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菲律宾此前为讨好美国而购买的F-16战斗机等军备,总金额高达55.8亿美元,几乎耗尽全年军费,却无法为其在贸易谈判中增加筹码。
马科斯(资料图)
菲律宾民众对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尽管部分人仍对美国的历史援助心存感激,但现实的经济困境让更多人看清真相。民调显示,72%的菲律宾民众将通货膨胀列为最紧迫的问题,73%对政府治理通胀的表现不满,而关税政策被普遍认为是推高物价的重要因素。社交媒体上,“替美国卖命不会有好下场”的言论广为流传,部分民众开始怀念杜特尔特时期务实的对华政策——那段时间菲律宾不仅获得中国基础设施投资,还通过农业合作稳定了粮食供应。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的关税大棒并非孤立事件。同期对巴西、文莱等8国的加税措施,以及威胁对俄罗斯征收100%关税的言论,暴露了特朗普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随意性与破坏性。这种将贸易政策工具化的做法,不仅破坏了国际规则,更让盟友陷入“安全依赖与经济压榨”的两难境地。正如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研究员亨丽埃塔·莱文所言,美国的不可预测性正在削弱其作为合作伙伴的公信力,而这恰恰为中国与东盟深化合作提供了契机。
马科斯(资料图)
南海仲裁案9周年之际,中方的三连警告仍在耳畔:不接受、不承认、不容挑衅。菲律宾若继续在大国博弈中选边站队,终将沦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历史经验表明,真正的发展机遇源于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而非依附强权的虚幻承诺。当菲律宾农民因关税失去美国市场,当工人因工厂倒闭失去工作,或许他们才会明白:所谓“盟友”的甜言蜜语,终究抵不过冷冰冰的经济现实。